2)第十二章 不就抄点字么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当时山东六国在文化上远比秦要繁荣,秦一统之后,便整理各国文字,最后形成了秦隶。当然,小篆才是这个时代主流的字体,隶书只是辅助,一直到汉代才真正兴盛起来。

  这份很可能出自老子之手的字,字型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又略带飘逸,肥瘦刚柔,纵横奔放,别具一格。

  杨华虽然只是一个极为业余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他练习书法的目的根本就是想高考能多得几分。只是时间花进去,多少还是有一点点根基,对于书法的欣赏也算是半个入门者。

  一想到这可是老子亲手所书,这卷竹简对他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简直如获至珍,分析其笔法行文渐入忘我之境。“老天,你不会连怎么写字也忘了吧。”不知过了多久,刻回头看到杨华在那里发呆,仍然没有写下一笔,不由叫起苦来,更引得周围一阵窃笑之声。

  杨华愧然一笑,面露尴尬之色,低声安慰道:“放心放心,这次不会让你代劳的,我只是在酝酿而已,马上开始。”

  “酝酿酝酿,再酝酿日头就要落山了,今天还有事情要办呢。”刻白了一眼幸灾乐祸的众吏,嘀咕着转了回去。

  杨华显然已明白这事的个中缘由,当下也不敢再耽搁。

  竹片上写字对他来说是头一遭,可写字嘛,一天写掉一支笔的生活对他来说只是常态,还会被这事难住就简直是笑话了。

  比起用纸,竹简确实有些不便,先在几案上试了一会儿,杨华才稍稍找到了些手感。

  初时他也学着其他人一样,一板一眼的照着竹简上的字体书写,写完几片就渐渐开始加入自己的风格,一入佳境就愈发不可收拾。

  每写完一片,便放在旁边的空地上晾干,不一会儿他写好的竹片便赶上了刻。

  等到竹筒中的空竹片已经用尽,他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跪坐得有些麻木了。看来以后有机会得给自己做套桌椅,这样跪坐在地上实在太不习惯了。

  在心里给自己添了待办事项后,杨华缓缓地起身活动一下手脚,环顾四周,其他人仍在埋头苦战,或许是因为宫正的压力,一众小吏几乎是写一笔便对照一下,小心翼翼,唯恐有错,速度自然就慢了。

  即使是其中写得快的,也才完成七八片。间或还能听到一两声写错字的悲叹。写错了虽可以用书刀削掉再写,但竹片本就很薄,多削两次,整片竹简就废了。

  室老身边的小吏被杨华的动作吸引而来,见杨华已经写完,略有些惊讶,随即将已经晾干的竹简抱了上去,交给室老查看。

  刻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小吏的背影,转身东瞧瞧西看看,还拿起杨华的竹筒倒转过来摇了摇,完全不敢相信这个平时还要靠自己帮忙的家伙,这次竟然能比自己快上一倍有多。

  等他看到仍在地上晾晒的竹片后,脸色不由变得极为古怪起来。“你,你写错了吧,不过,嗯……”

  也难怪他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表达,因为杨华写着写着,字体便成了后世常用的楷体字。幸好没有在其中掺入简体字,全都是老老实实照着笔画书写,只是风格变了个样。

  在纸普及开来之前,由于并没有多少练习的机会,字体的变化其实是非常缓慢的。

  汉代造纸术改进之后,书法的内容才开始丰富起来,到唐朝进入极盛之时。后世那种墨池笔山练就出来的书法名家,是这个时代的人不可想像的。

  杨华闲暇之时练习的书法,便是以唐代名家为主,特别是颜体和柳体,临摹的次数最多。对书法的了解不多,可他的写字量嘛,从高中三年的地狱模式出来的人,不用想也知道。

  没等他得意多久,刚才那个小吏又小跑过来,低声道:“室老叫你。”

  杨华忐忑不安地走到台阶下,室老正拿着其中一片竹简端详,右手在空中比划着,似乎在研究简上字体的行笔运转。隔了好一会儿,才放下竹简道:“你的字倒是别具一格,是跟谁学的?”

  跟谁学?杨华不由一滞,若真要讲跟谁学的,那便是颜真卿和柳公权,且不说这两人认不认他这徒弟,但要等他们出现,还得上千年呢。

  请收藏:https://m.17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