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 大飞机运十的悲哀_重生198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破铜烂铁,垂死挣扎”。

  航空部的这种表现,其实反映了从中央到具体部门相当一部分人的态度。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民用飞机研讨会上,就有一位从北京前去出席的同志发言:“现在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运10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所以应当否定”。这典型地表达了对运10采取抵制态度的一个理由——“运10”是“王洪文项目”。还有航空部中某些人士,包括主要负责干部也如此表现,更带有部门利益的因素在内。——708工程是由上海市主持,三机部归口管理的,三机部对此有意见。但是他们是不是想到了,运10研制取得的成果,是全国从中央各部委到许多省、市、自治区,军队和地方大力协同,200多个研究所、工厂共同努力的产物,怎么能说是“四人帮”的“成果”呢?!退一步说,就假定是“四人帮”插手过708工程,但这毕竟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获得的重大进展,是全国人民吃窝头咸菜、一年十几尺布票“供”出来的!尽管它很幼小,还有很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但它毕竟是我国航空工业继续前进的基础。它体现了我们现有国力和科技水平,也是对外合神作书吧的本钱,怎么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儿戏,说扔就扔呢?!

  其次,中央内部也有抵制运10的空气。当时总理对运10工程是积极的,曾在接见试飞代表时说过热情鼓励的话。但十分遗憾,当运10试飞到北京时,连一个副总理以上的国家领导人,都没有去机场迎接——“不能给四人帮露脸”,“都怕跟四人帮划不清界限”。

  还有就是我们的民航部门的消极态度。当时民航局曾表态:不需要干线飞机。1984年12月23日在谷牧同志召开的落实运10进藏试飞的会议上,中国民航局的主要领导同志说:运10一上天,真叫人头疼。民航神作书吧为用户,从飞机的可靠性要求出发,对新型国产飞机有不信任感,不愿意买,本属正常。但对自己造的飞机上天抱有如此奇怪的感想,实在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鉴于内部分歧比较大,有人抱着不赞成的态度,1981年5月,三机部、上海市根据薄一波副总理的要求,邀请了包括樊绪箕(老航空专家,原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时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吴仲华(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部委员)、王俊奎等航空专家,以及经济方面、冶金化工方面的专家55位同志,对运10飞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举行了评审会议。结论是:建议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

  据此,1981年内,三机部与上海市两次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

  请收藏:https://m.17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