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806章 金本位_崇祯盛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不满意大明现在的银本位制度,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国家!其实采取哪种经济体制,都不是一个单单的方面所能够形成的,这是历史造成的!

  白银流入中国,并非仅有贸易一途,欧洲人在中国、日本、欧洲之间开展的套汇业务也是一条重要渠道。16、17世纪间,中国、日本、欧洲三地金银比价存zài较大差价,中国金银比价为1∶-7,日本为1∶12-13,欧洲为1∶-,欧洲商人将日本、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可获利一倍以上。

  在需求方面,首先出口市场的迅速扩大,使手工业发达的南直隶南部(今苏南、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又通guò联锁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北方和广大内地的经济发展。今日相对贫穷的赣南,当时是通往广东外贸口岸的商道,百业兴旺。对外贸易对明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之大,从中国商品外销与内销规模比较中可见一斑。众所周知,苏杭丝织业与松江棉织业是明代后期商品率最高、产值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提供的资料,当时苏杭民间机户年产丝绸约20万匹,价值白银16万两;松江棉布运销量为2000万匹,价值白银300万两,两项合计316万两。而根据中国学者张铠计算。17世纪初。不计荷兰人经台湾输往日本、东南亚的中国商品以及葡萄牙商人运销果阿、欧洲的中国货物。每年仅直接出口菲律宾和由葡萄牙商人输往日本的中国商品价值即达白银427-487万两。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稳dìng的通货,但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币值都不稳dìng。就宝钞而言,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的宝钞,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实际价值就跌落到面值的5%-16%,后世所发行的宝钞实际价值就更加低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一贯宝钞竟然只能兑huàn一文铜钱。就铜钱而言,明朝中叶以后。钱法日趋紊乱,腐朽的统治集团将滥铸劣币、大钱,获取‘铸息‘作为一条搜刮人民、缓解财政危机的财路。从钱币重量上看,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明末钱重由1钱2分改为1钱,后又减至8分,南京所铸,有轻至4分以下者。从成色上看,天启年间铜钱成色由规定铜七铅三降为铜铅各半,甚至铜二三而铅砂七八。凭借这种手段。天启年间南京铸钱年获利达12万两白银,‘铸息‘达60%以上。而万历以前铸息通常为20%-30%。加之私人盗铸猖獗、政府货币政策变

  请收藏:https://m.17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