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林七贤_历史很有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竹林七贤指的是曹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山阳县竹林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一、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曹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忧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鲁迅曾多次集校过其作品集。

  二、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曹魏诗人,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当时魏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

  请收藏:https://m.17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