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百三十六 国子监祭酒_血沃轩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道国子监是个什么好地方?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称为国学,有太学和国子学两种。太学地历史相当悠久,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至东汉达到了极盛。晋武帝时又另设国子学。隋炀帝时始称国子监。

  按理说这本来都是读书人极其向往的地方。可是在明朝,国子监却成了他们的噩梦。

  国子监学生的官运确实非常好。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改朝换代之后从朝廷到地方各级机构需要大量的新官僚去填充;明初又屡兴大狱,胡案、蓝案、空印案、郭桓案,把大大小小的官员杀得一干二净。

  在这样的局面下,靠三年一次地科举是远远不够供应的,监生们也就大走官运。光是洪武十九年这一年,竟有千余名监生走马上任,去填补因为郭桓案杀掉数万人之后遗留下来地空缺,甚至一出校门就当上了从二品的布政使。

  在朱元璋看来,理想的官员应该是对皇帝绝对服从、没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奴才,因此在他的亲自设计下,国子监成了候补官僚地集中营,学子地监狱。学生们一进入国子监,便在身心两方面都失去了自由。

  在国子监中的学生若是犯错,便被带到绳愆厅厅,按到在厅中地行扑红凳上,由皂隶行刑,用竹蓖打五下,三犯打十下,四犯则另外处置:开除,充军或罚充吏役。

  监规是朱元璋钦定的,起初只有八条,后来越定越详细,竟达到了五十六条之多。而学生就象监狱的犯人要穿囚服一样,监生也要穿御定的制服“褴衫”,不许穿常人的衣服。进了这座大监狱,自然吃住都在里面,绝对不能随意出入!

  想请假或回家,是要皇帝亲自批准的,但一般绝对不会批准。饮食由公家包了,吃的是大锅饭,会餐的时候禁止喧哗,更不许议论伙食的好坏。

  绝对禁止在监生之中有任何组织的存在。连班与班之间都是禁止来往的,甚至对人对事的任何批评都是绝对禁止的。凡是违反了这些规定,都是“痛决”,就是带到绳愆厅把你痛打一顿。

  最严重的犯规是“毁辱师长”,“生事告讦”,处罚是“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刑法。而怎么算“毁辱师长”,“生事告讦”,那是可以由学官随意解释的。

  更有甚者,国子监祭酒到了后来竟然可以随意制定监规,一旦触犯监规,可以直接处死,犯人还有个审判的程序,到了国子监连这道手续都免了……

  因此,在明朝国子监不光不是读书人地天堂。简直就是一座地狱。而这样的情况,一直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才得到了缓解。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朱斌想出来的办法。你不是叫嚷着要祖宗之法不可变吗?好,我就遵循祖宗之法。你不是叫嚷着

  请收藏:https://m.17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