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联欢会_七十年代真夫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少一个,碎片她都小心翼翼捡回家去。

  一位大嫂吹唢呐,练着练着全后台的人都说话靠吼。还有拉二胡和敲鼓的,震得人耳朵疼。

  赵秀云开始绝望地想,这台联欢会不知道要办成什么样了。

  但一上台,居然都表现得不错。

  她把自己的节目放在开头几个,连串词都是自己写自己念。因为选用的语言种类太多,用的是一首最为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长沙》。

  第一句是普通话。

  “独立寒秋……”

  接下来的长沙话、沪市话、粤语、闽南话等,加上少数民族语,一共四十三种。

  非要说字正腔圆到本地人的地步也不至于,但确实有七八分像,起码观众们都听得出来,专拣着自己老家那句重复。

  况且节目寓意好,就像串词说的“千言万语一句话,五湖四海是一家,在此新春佳节之际,以乡音聊慰诸位的思乡之情”。

  李师长是客家人,说:“家属院好像就我们一家说客家话。”

  老乡难见,说得很少,孩子都在沪市长大,普通话说得溜,沪市话也会一些,唯独老家方言不太会,也就夫妻俩偶尔说几句。

  大过年的,听起来总是倍感亲切。

  李师长掐指一算,说:“七八年没回去过了。”

  他旁边一位副师长说:“我原来在云南待过几年,傣族差不多就是这个调。”

  能学得像,也是一种本事。

  诗朗诵不是什么稀奇节目,但这份巧思确实不错。

  接下去的节目也大有看头,最厉害的数陈秀英,她不仅会顶碗,还骨骼精奇,上半身和下半身能叠在一起。

  赵秀云第一次看就把她定为压轴,她这阵子也是勤练,毕竟落下好多年。

  最后一个节目则是所有人都想唱的《我的祖国》,全场大合唱,也算是高潮结尾。

  赵秀云对这场联欢会还是很满意的,不枉她筹备良久。

  方海也跟着松口气,说实在的,这个年家里都没怎么好好过,他这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可惜他这心放得太早,趁着佳节,赵秀云组织了好几场名为“学习会”的相亲,她去年办的很成功,这个正月里收到不少喜糖。

  市郊有几个大的国营厂,公社附近有几个农场,都有不少适龄女性。

  也不是旧社会的包办婚姻,采取自愿报名原则。

  当兵工资高、福利好,缺点是常年不在家,但也算香饽饽,一连好几场,促成不少姻缘。

  这时候都这样,见过面互相满意的话就定得快,双方再找媒人说和一下。

  陈秀英简直是当仁不让,满家属院还有谁比她外向。

  不过忙着忙着,好事也会变坏事,才出正月,第一桩事就找过来。

  赵秀云本来在办公室写报告,门卫刘叔着急忙慌来喊她说:“外头来了一大家子人,说咱们这有个小流氓,占完便宜还悔婚。”

  这时候耍流氓可是大罪名,最轻也要判五年。

  赵秀云不敢大意,说:“我出去看看。”

  刘叔说:“来者不善,人可多着呢。”

  要是“善”,就不会先闹开,毕竟大家有事还是先找领导反应的。

  赵秀云冷静道:“没事,我看看再说。”

  请收藏:https://m.17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