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4章 百万曹公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这部抗争史中,除了与异族的斗争抗争融合之外,最重要的部分恰恰就是从古至今的华夏先民对于气候变化的抗争。

  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可以说就是与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抗争,真真正正贯穿了我们历史的始终。

  大禹治水可能是华夏先贤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之一,山海经、史记、尚书、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先贤典籍基本都有记载这个传说并加以注释。

  这个故事基本就确定了中国几千年来面对自然气候的主流基调:

  并非像西方那样造大船逃难一走了之,而是撸起袖子众志成城,办他!

  秦汉唐基本都有对黄河的治理以及修渠引水兴水利的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应该是隋唐大运河。

  毕竟隋炀帝直接将整个隋朝都梭哈了上去,可谓是勇气可嘉,治河成本可谓是旷古绝今。

  虽然广神的初心可能只是想下江南看软妹子,但大运河终归还是为联结华夏南北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并且为后来的朝代出了一道难题。

  隋唐后气候变化加上水土流失,黄河这条母亲河时常发怒,宋朝和明朝的历史基本上也是对黄河的治理史。

  元朝啥情况就不多赘述,对黄河的治理不能说是无动于衷吧,只能说是彻底躺平:爷玩海运去了!

  好在大明出了个牛人水利专家潘季驯,首创“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办法成功治理黄河,收拾了带元扔下的烂摊子。

  不过其中值得吐槽的就是元朝或是躺平或是以宋为鉴,总之正确的改漕运为海运。

  结果到了明朝因为禁海又给改回去了。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废漕改海断然不许!“

  这句大伙耳熟能详的影视台词也算是透露了一部分明亡之因。

  不过说到与用水相关,近年来网上总是有一个说法,与今天气候的主题还有点关系。

  部分人认为古罗马帝国就已经实现了自来水,高明!

  古中国一直到民国还在依赖井水,看天吃饭,真是躺平!

  而这,UP主就要为祖宗们说两句话了。】

  汴京暖房,赵普将那后世所合唱的乐词写好默默读了两遍,简直是越看越喜欢。

  其中追思强汉,号召良家子为国出力的想法他也看的分明。

  只不过最后一句话让赵普有点愕然:

  “倭奴?”

  倭国他当然知晓,毕竟前唐与其打过不少交道,算不上陌生。

  但在赵普过去的人生几十年里,确实没见过倭奴。

  此处不仅将其写入其中,而且如此郑重其事?

  赵匡胤一言不发,反而侧了侧脑袋朝着赵普发问:

  “则平以为漕运较之海运如何?”

  赵普沉吟了一下,若是以前,海运只能说是无稽之谈,但此时听闻宋之后有改海运,而且看这声音的意思,海运乃是正途……

  不不不,赵普心中摇了摇头,这些其实都算不上什么紧要,

  请收藏:https://m.17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